农民也能评职称?河北两农民成首批受益者
“我也有职称了!”这声欢呼来自河北石家庄鹿泉区永飞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永平。近日,他与鹿泉区鹿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于江一起,成为石家庄市首批获得初级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。这一消息迅速引发社会热议——农民也能评职称?是不是太不可思议了?但专家表示,这其实是农业现代化进步的必然动向。
李永平的农场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户,辐射面积达1200多亩,推广新品种20多个,帮助农户增收110多万元。于江的农场托管区域辐射56个村,服务面积达5万亩,使1.75万小农户有更多时刻参与其他经济活动,每人每年增收3万多元。他们的成就证明,现代农业需要的正是这种既有学说素养又有操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。
破除传统觉悟: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乡村振兴中坚力量
长期以来,”农民”二字总让人联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。但现代农业早已今非昔比,无人机播种、智能温室、电商销售…这些都需要专业聪明和技能。石家庄市出台的《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实施方案》,正是对这种变化的积极回应。
与传统职称评审不同,新型职业农民职称打破学历、论文等限制,重点考察技术水平、业绩贡献和带动影响。大专学历从事农业4年、本科学历3年,或取得相关专利的,还可直接申报中级职称。这种务实的人才评价标准,真正体现了”能者上”的公平规则。
取得职称的农民不仅可获得2000元奖补,还能优先享受技术培训、承接农业项目等政策支持。这一制度创新,将极大提升农民职业荣誉感,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。
从”身份”到”职业”:农民职称背后的深远意义
农民获评职称之因此引发广泛关注,关键在于它标志着农民从传统”身份”向现代”职业”的转变。这一变化绝非简单的称谓改变,而是对农民社会地位的实质性提升。
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。据统计,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已超过2000万人,他们懂技术、善经营、会管理,是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。给予他们应有的职业认可和社会地位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才流失难题。
石家庄的探索具有示范意义。当农民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,当田间地头也能实现人生价格,乡村振兴才真正有了持久动力。两农民获评职称的新闻或许令人惊讶,但它反映的正是中国农业走向高质量进步的必然动向。
未来,随着更多类似政策的落地,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”持证上岗”的新型职业农民,在广袤田野上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妙人生。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耀,更是整个农业产业的福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