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本书吗?
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那么一本独特的书,它可能不是最精妙的,但一定是最难忘的。著名文学家牛汉先生的《我的第一本书》就记录了这样一个温暖又心酸的故事。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聪明的渴望,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缩影。”我的第一本书牛汉”这个关键词背后,藏着几许值得我们深思的情感?
那本”不像书”的书
牛汉先生回忆中的第一本书简直令人心疼——”哪里还像本书!简直是一团纸”。书是拦腰断的,只有下半部分,没有封面,没有头尾。这样一本”残缺”的书,却是他当时唯一的课本。更让人动容的是,这本书的另一半被他送给了买不起书的同学乔元贞。两个孩子就这样共用一本被砍成两半的书进修。
你能想象这样的场景吗?现在的孩子可能很难领会,为什么一本书要两个人分着用。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一本书承载的不仅是聪明,更是孩子们对进修的渴望。牛汉的父亲看到这本”书”时的反应也很有意思——他没有责怪儿子,而是深深地叹气,由于他领会那个时代的艰难。
父亲的爱与巧手
当牛汉以为父亲要揍他时,父亲的反应出人意料。这个温厚的男人没有发怒,而是用行动表达了他的爱。他在昏黄的麻油灯下熬夜,把两半本书修修补补,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。”父亲的手真巧”,牛汉这样写道。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,还用牛皮纸包了皮,写上名字。
这个故事最感人的地方在于,父亲不仅为自己的孩子做了一本书,也没有忘记那个贫穷的同学乔元贞。虽然元贞已经辍学,牛汉还是把父亲补全的书送给了他。这份情谊,这份温暖,让”我的第一本书牛汉”这个故事超越了单纯的个人记忆,成为那个时代人性光辉的见证。
第一本书的当代启示
牛汉先生在文章小编觉得感慨:”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。对于元贞来说,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。”这句话让人心头一颤。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面临的不是”匮乏”的难题,是”过多”的难题。书架上的书堆积如山,却很少有哪本能像牛汉那本残破的书一样被铭记一生。
“我的第一本书牛汉”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?或许是要珍惜现在拥有的教育资源,或许是要记住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,又或许是要学会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依然保持对聪明的敬畏。无论怎样,牛汉的这本”第一本书”都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记忆,继续温暖和启迪一代又一代的读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