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揭秘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,长春历史遗迹见证侵华罪行与反思和

长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揭秘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,长春历史遗迹见证侵华罪行与反思和

亲爱的读者,今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,探访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旧址,一座见证侵略与反抗的沉重之地。这里曾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,也是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史。历史不容忘却,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,珍惜安宁,共同守护我们美好的家园。

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旧址,作为我国吉林省的文物保护单位,承载着一段沉重而复杂的历史,这座旧址坐落于长春市人民大街与新发路交汇的西北侧,始建于1932年,竣工于1934年8月,占地面积达34万平方米,主楼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,主体建筑地上四层、地下一层,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,气势恢宏。

关东宪兵队,这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烙印的机构,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成立的满洲军总司令部,当时的关东宪兵队,名义上是防卫关东州(山海关以东的区域),保护南满铁路,实际上是在日本天皇的直接领导下,在中国东北全面进行武装干涉和军事侵略,这段历史,无疑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扩张的缩影。

1919年4月12日,日本将关东都督府改为关东厅,并以此为基础另组建了关东军司令部,最初的关东军司令部设在旅顺,直接隶属于日本天皇,兵力下辖1个师团和6个铁道守备大队,随着历史的进步,关东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,其势力范围也逐渐渗透到整个中国东北地区。

虽然关东州厅旧址和日本关东宪兵司令部未能对外开放,但它们的存在依然唤起大众对那段沉重历史的记忆,关东军司令部旧址博物馆,作为“九一八”事变的策源地,完好地保存着那段黑暗时期的印记,大谷光瑞旧居的静谧小巷,如今铁门紧锁,仿佛诉说着探险家斯坦因等人对中国文物的疯狂掠夺,特别是大谷光瑞领导的探险队。

关东军司令部最初设于沈阳,1931年9月迁至旅顺,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前后迁至长春,直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,关东军司令部设有参谋部、副官部、兵器部、经理部、军医部、兽医部、法官部等,指挥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师团、独立守备队以及旅顺炮兵大队、关东宪兵。

日本关东军:历史的真相与反思

关于日本关东军,它确实存在过,作为日本在二战期间设立的一个军事集团,关东军主要负责在中国东北(当时称为满洲)及苏联远东地区的军事行动,在侵华战争初期,关东军扮演了侵略者的角色,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和压迫。

九一八事变后,日本开始增加在东北的军事存在,关东军的人数增加到了约15万,虽然东北军未进行有效抵抗,但仍有爱国将领和民众进行游击战,为了巩固统治,日本不断向东北增派兵力,包括第4师团、第6师团等,到1932年底,关东军人数保持在15万左右。

日军是日本军队的统称,包含了中国境内的部队分关东军和中国派遣军两大集团,关东军包含的是日本军中参与侵驻现属于大连的金县、大连(当时名称)的“关东州”而构成,成立以及解散时刻不同,日军成立时刻早于关东军,其解散的日期是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之后。

关东军是真有的,就是二战的时候,日本关东地区组成了关东军,关东军在抗战早期算是战斗力很强的了,而且是早期入侵我国的刽子手,关西军也有,不过关西的人普遍对战争不是太感兴趣,因此在二战的时候经常不出力,比如二战时期出名的大阪第四师团,就是典型的逗B师团。

历史上日本有过关东军这一部队,关东军是旧日本帝国陆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它因侵驻中国东北地区而得名,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,日本占据了中国原被沙俄“租借”的关东州和南满铁路,并随后成立了关东军来维护其在这一地区的殖民利益。

九一八事变前,日军驻扎在哪?1930年,中国有哪里是被日军占领的?

在中国东北地区,日军主要驻扎的部队是关东军,早在1904年日俄战争后,根据《朴次茅斯条约》,日本获得了中国东北地区关东州的特权,并设立了关东总督府,以指挥进驻该地区的约4万人的部队,随后,关东军司令部设在沈阳,后迁至旅顺,再迁回沈阳,并在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迁至长春。

九一八事变前,日本在中国有多处驻军,驻东北的日军:《朴次茅斯和约》规定,俄国通过《旅大租地条约》、《续订旅大租地条约》从中国攫取的旅大租借地及其附属的一切权益、公产均转让给日本,从长春至旅顺段的中东铁路支线及其所属的一切权利、财产,包括煤矿,均移让给日本。

1931年,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,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,建立了傀儡政权“满洲国”,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,中日全面战争正式开启,在此之后,日本军队迅速扩大了其占领区,包括了中国的许多重要城市和地区。

回首这段历史,我们不禁要反思:为何一个民族会走上侵略的道路?为何战争会给人民带来如此深重的灾难?只有深刻认识历史,才能更好地珍惜安宁,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