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历程与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发展综析 长江三峡大坝

一、历史背景与建设历程

1. 历史构想

  • 最早由孙中山小编认为‘建国方略’里面提出设想,1940年代中美联合进行初步勘测,但因战乱中断。
  • 1953年 提出建设构想,后因技术、国力限制,先建设葛洲坝作为试验工程。
  • 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兴建决议,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,2006年主体完工,2009年全面竣工。
  • 2. 建设里程碑

  • 大江截流:1997年由葛洲坝集团完成,创下截流深度、流量、抛投强度三项全球纪录。
  • 发电里程碑:2003年首台机组投产,2020年发电量达1,118亿千瓦时,刷新全球纪录。
  • 蓄水管理:自2010年起连续12年蓄至175米正常水位,2023年克服干旱后再度实现满蓄目标。
  • 二、工程技术参数

  • 规模:全球最大水电站,坝长2,335米,高181米,总库容393亿立方米。
  • 发电能力:总装机容量22.5GW,年发电量约1,000亿千瓦时,减排二氧化碳0.858亿吨/年。
  • 船闸与升船机:双线五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,升船机提升高度113米,为全球之最。
  • 创新技术:攻克大坝防裂、巨型机组安装等技术难题,获民族科技进步特等奖。
  • 三、综合效益

    1. 防洪:库区调蓄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升至百年一遇,累计减少洪灾损失超千亿元。

    2. 航运:改善长江航道,年货运量从1,980万吨增至1.4亿吨,降低物流成本30%。

    3. 发电与环保:提供全国2%的清洁电力,替代燃煤减排效果显著。

    4. 水资源调配:枯水期为中下游补水超3,300亿立方米,保障生态与农业用水。

    四、争议与挑战

    1. 移民难题:累计搬迁131万人,涉及库区经济重建与社会稳定,通过全国对口支援缓解。

    2. 生态影响:引发滑坡、泥沙淤积等难题,后续通过生态调度(如促进鱼类繁殖)减轻影响。

    3. 地质灾害:库区危岩崩塌风险需持续监测与治理。

    五、旅游信息

  • 景点:坛子岭(俯瞰全景)、185观景台(平视大坝)、截流纪念园(工程历史)。
  • 门票:免费,需35元交通车费(1.2米下面内容儿童免费)。
  • 路线:游客换乘中心→坛子岭→船闸观景平台→截流纪念园(全程约3.5小时)。
  • 预约:需通过“三峡大坝旅游”公众号预约,每日限流4万人。
  • 特色体验:高峡平湖游船(120元/人)可近距离观赏大坝与西陵峡风光。
  • 六、未来进步

  • 清洁能源走廊:整合乌东德、白鹤滩等6座梯级电站,打造全球最大清洁能源基地。
  • 生态保护:推动长江大保护战略,探索水电与生态协同进步模式。
  • 技术输出:依托三峡经验,参与国际水电项目(如安哥拉凯凯水电站)。
  • 以上信息综合自报告、新闻及旅游指南。如需进一步了解细节,可查阅相关来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