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阳区鱼河峁镇创新培育特色庭院经济——盘活“方寸地” 点亮致富路 榆阳区鱼河峁镇

榆阳区鱼河峁镇创新培育特色庭院经济——盘活“方寸地” 点亮致富路 榆阳区鱼河峁镇

“墙头爬满葡萄藤,院里整齐摆着桌凳,厢房改作小作坊……”漫步在榆阳区鱼河峁镇的村落间,庭院经济的蓬勃生机扑面而来。

近年来,榆阳区鱼河峁镇按照“完善延伸主导产业链,辐射带动庭院经济进步”的职业理念,以庭院为载体,以家庭为阵地,锚定富民强村美镇目标,结合各村资源禀赋,充分发挥庭院、窑洞、房前屋后闲置土地等潜在价格,引导群众探索进步特色庭院经济模式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。昔日的“方寸之地”,正逐步成为群众增收的“快乐摇篮”。

破局:党建引领点燃进步热诚

鱼河峁镇位于榆阳区东南部,无定河支流从旁流过。这里丘陵、川道交错,交通便利,乡土味浓。

起初,提起搞庭院经济,不少村民心里打鼓。“巴掌大的院子,能折腾出啥?”“祖祖辈辈种菜养鸡,改成农家乐、作坊,会有人来?”群众观望,成了第一道坎。

对此,该镇党委立足“小庭院”做活“大经济”,成立“庭院经济专班”,制定《“一村一品”进步规划》。基层党组织带头,动员党员先上,设“党员示范户”32户,让党员试种特色作物、开民宿,用真收益、好经验,给群众树立榜样。

 鱼河峁村党员谢飞,就是个好例子。走进他家,院墙边辣椒熟得发亮。谢飞拿着竹篮,正忙着采摘。堂屋前,他爱人擦着刚摆的桌椅。墙角野花盆栽,让小院清爽又亲切,透着“住农家院、吃农家饭”的味儿。

“以前这院子空了好久,没啥用。”谢飞擦了擦汗,笑着说,“后来镇上说搞庭院经济,号召党员带头。我是党员,寻思着院子就是现成的资源。二话不说交了申请,收拾改造了一番。现在院里能种菜,还改了农家乐接客人。收入真不错,去年赚了十多万。”

赋能:多元模式拓宽致富路径

有谢飞这样的党员带头,更多村民动了心。镇上的支持也跟上了。进步庭院经济时,鱼河峁镇注重同人居环境改造相结合,整合1000多万元乡村振兴资金,在黄崖窑村、鱼河峁村这两个省市“千万工程”示范村,改造400多户旧居、600多户厕所、300多户煤改气,示范村的基础设施一下升级了。

同时,镇上结合实际进步“划片统一”“农旅融合”“小院盆栽”“因户制宜”“小院餐饮”“小院作坊”等六种模式,近1000户农户都尝到了甜头。

“进步庭院经济,我们既跟着全区的思路走,又结合镇上的实际,找不一样的路。”镇组织委员苏柯说,“比如镇中心的鱼河峁村,交通方便,乡村旅游火,就鼓励村民把院子改民宿,搞特色农家体验。对有手艺的人,就搭平台,让他们用院子开手职业坊,多挣钱。”

叶华就是靠手职业坊增收的村民。她以前学过手工,在家小打小闹做着卖。后来见镇上庭院经济搞得红火,党员们都做出了样子,心里想:“我这手艺,说不定也能借着东风成事。”

“抱着试试的想法,我向镇上申请。没想到支持力度挺大,给了2万元补贴扩大生产。”叶华说,“添了新设备,产量、质量都上去了。现在我制作的汉服和琉璃配饰不光榆林周边能卖,外地订单也越来越多。”

成效:小院焕彩绘就共富图景

昔日普通的农家院,如今成了各有特色的“聚宝盆”。翻开鱼河峁镇的 “庭院经济账本”,共富图景清清楚楚:总产值200多万元,带动800多人就业,每户平均多挣2000 到3000元;120孔废窑洞变了样,21处“口袋公园”+16处“庭院议事角”点缀其间;50多位“土专家”从田里地头冒出来,“党员带四邻、能人教乡亲”,致富手艺在村里传开来。

面向未来,鱼河峁镇将聚焦五联共建,以“党建+产业链”为纽带,推进“数字赋能、品牌打造、人才引育”三大行动,建设电商直播基地,让盆栽、手工艺品上网卖;把“陕北勇哥”“老班家”这些本地牌子打出去,再推广冰洞矿泉水、窑洞民宿;靠“头雁工程”培育新型农民,让“头雁领航”变成“群雁齐飞”。

“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以‘党建引领+多元融合’为路径,推进庭院经济深度融入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、人居环境整治、区域产业进步、电商直播平台、旧居改造和厕所革命等领域,通过培育示范户、联动村庄‘六化’建设、激活民宿业态、赋能土特产品牌、构建电商物流体系等举措,为庭院经济注入持久动能,让方寸之地持续释放振兴潜能,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增长极。”镇党委书记高强说。

来源:榆林发布客户端